给思考留点时间
2025年07月19日 07:16 湖南
编者荐语:
这是我写作训练营学员的文章,觉得分析得不错,分享给大家!
以下文章来源于爱思考的我们 ,作者爱思考的我们
爱思考的我们 .
写给正在努力成为更好自己的你,关于思考、成长和人生策略。我们不做跟风者,只做清醒人。
书读得多了,容貌自然改变
hi,爱思考的我们~
在很长一段历史中,读书,是少数人的特权。
从前的知识,刻在竹简上,藏在庙堂中。只有贵族子弟、有身份的人,才有机会接触到书籍。直到印刷术的出现,书才开始大量流通,这时候平民百姓算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到“读书”这件事。
那是一个“知识稀缺”的时代。想获得优质信息,你只能靠书。
书,是通向更大世界的唯一窗口。
但现在时代变了
打开手机,各种的文字载体——短视频、播客、文章、课程,充斥在信息洪流中,尤其是现在的AI可以在短时间内替你总结一整本书。
曾经需要花一周啃完的书,现在甚至不到一分钟就能“读完”。
于是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:
“现在还有必要读书吗?”
“读了也记不住,看完就忘,有意义吗?”
似乎用读书来提升自己的观念,越来越像一场性价比过低的坚持。
所以,今天我们真正该问的不是“读书还有没有用”,
而是:在一个答案触手可得的时代,我们到底还需要读书来获得什么?
也许,比起“记住什么”,读书的意义从一开始就藏在别处。
1
翻开书籍,其实是一种生活习惯
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,读书最先失去的,其实不是“必要性”,而是“习惯感”。
你习惯于在固定的时间段,习惯地打开那盏陪伴了几十年的小台灯,坐在已经被坐得凹陷的小沙发上,拿着已经挑选好的书籍,每一次的翻页声音都如此的悦耳,每一页都散发着纸墨的味道,你沉浸在这种的环境之中。
此刻,书,就好像你的老伙计一样——不言不语,却始终陪伴。
而在这个瞬息万变、碎片化的世界里,每一本书都替你按下“暂停键”。
这种“暂停”,让你慢下来,好好休整,也更有力气走好接下来的路。
微软创始人比尔·盖茨每年都要进行“封闭读书周”,这不只是获取信息的过程,更是一种自我整理、自我重启的仪式。
而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每天早上跑步前写作,晚上固定阅读——他把写作和读书,当作一种“身体节奏”。
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之一:
它悄悄塑造了你的时间感、专注力和自我秩序感。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独处的能力——这在现代社会,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能力。
2
非功利性阅读:
不求立刻有用,但始终有效
在大多数人眼里,“读书没用”这件事的根源,往往出在“我读了这本书,却没用上”这类判断上。
但真正的阅读,从来不只有“用”这一种维度。
那些文学、哲学、历史、传记——看似“无用”的书,其实承担着另一种价值:
看文学,细品的是文字的优美
看哲学,敬佩的是思维的跳跃
看历史,领略的是周期的规律
看传记,感受的是人类的无限可能。
这些类型的书不能帮助你立刻解决问题,而是悄悄影响你的感受力、判断力、气质和谈吐。
我们这一代人讲究追求效率,习惯在阅读之后马上问:“对我有什么用?”
但非功利性阅读,其实是一种“长期主义”的修行。
它像一盆水,看上去风平浪静,却慢慢浸润了你人生的底色。
比如朱光潜先生说:“读诗不能当饭吃,但一个人长期读诗,谈吐就自然不一样。”
这不是技巧提升,也不是能力加持,而是一种“人”的整体性提升。
因此非功利性阅读不仅是一把雕刻刀,精细地打磨我们的内在轮廓,更像是一副滤镜,让你换一个角度看世界,听见不一样的声音。
你不读《活着》,就无法体会那个动荡年代中,普通人命运如风中浮萍,飘摇无依。你不读‘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’,就感受不到陶渊明那种远离俗世、回归自然的淡泊;
你不看《曾国藩传》,是感受不到自己当下的不得意,在他人的眼里,其实是一种财富。
非功利性阅读,更多的是共鸣。也唯有共鸣,才能体会到:曾经读不懂,待读懂,已是诗中人。
3
功利性阅读:
带着问题读书,才不会白读
人生在世,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而功利性阅读,就是让你跨过这道“坎”的秘籍。
当你手里有问题,书就不再是“没用”的纸张,而是一种精准的工具。
功利性的阅读,最大的价值在于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”——升学要读教材,转行要读方法论,焦虑要读心理书。
你清楚自己缺什么,就能通过书快速弥补那一块短板。
这类阅读,目标明确、转化效率高,也最容易看到成果。
比如你想提高时间管理能力,读《番茄工作法》《搞定》;想学写作,读《金字塔原理》;想提升职场沟通,读《非暴力沟通》《高情商沟通术》。
这些书的价值在于:看完能立刻“上手”。
它和非功利性阅读完全不同,前者是为了解决当下,后者是为了沉淀未来。
带着问题去搜书,正是如今最高效的成长方式。
让知识在实践中验证,在反馈中知道自己的不足,从而形成一个闭环循环。也叫做输出倒逼输入法。
而现在又可以借助AI工具,帮助我们甚至能快速提取一本书的核心观点,剩下的关键就是:你能不能用出来,你能不能快速地落地。
阅读的力量,不在于你看了多少本书,而在于哪一本书,曾在你最困惑的时候,救过你。
4
不要狭隘“书”的范围,
其实你任何时刻都在读书
如果你认为读书只是在某个特定时间、用眼睛阅读文字信息的行为——那你可能还没真正理解‘读书’的含义。
刘擎教授在《认识世界》文化对话中指出,“哲学与普通人的生命经验需发生碰撞”,这种“无文字阅读”其实是对生活本身的深刻感知
生活中大量的感知、判断与理解,未必都通过纸面文字完成
阅人、阅事、阅物,这是对“读书”更大的诠释。
当你用读书的眼光生活,世界便成了一本无字的百科;你越读得认真,收获越完整。
5
最后总结
我们读过的书,也许真的会忘记。
但忘记了,真的重要么?
吃过的饭记不住每一顿,但它确实养活了你。
读过的书也许忘了内容,但它已经长成了你的一部分。
非功利阅读,让我们拥有更多感受力和共鸣;
功利性阅读,教我们如何解决问题,走出困境;
而将阅读延展到生活本身,则让我们随时随地保持学习的敏锐。
而且在一个AI可以随时给出答案的时代,读书的意义恰恰是——它不会着急地给你答案,但是能够让你认真的思考自己问题。
一个好的问题,往往胜过一个好的答案
线上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