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图片
图片
图片
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图片
《道德经》有言:“躁胜寒,静胜热,清静为天下正。”现实中,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变故就方寸大乱,焦虑不堪。日子越过越浮躁,事情越做越不顺,根源就在于心中少了那份静气。一旦慌乱,判断就会失误,言行就会失控,结果就是把小事酿成了大祸。事静则顺,人静则安,心静则胜。当你开始学会在纷乱中寻找安静,就找到了破局的关键。图片
事静则顺晚清名臣曾国藩,他在为官和处世方面有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。他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习惯: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,反思自己的言行,琢磨为人处世的方法。遇到事情时,他从不急于决定,总要反复思考才行动。有时候,曾国藩还会点一炷香。在清静的氛围中,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仔细想清楚,找出最好的处理方式。正因为这个习惯,他慢慢改掉了年轻时急躁的脾气,逐渐变得沉稳而周全。曾国藩有句名言,堪称“行事第一要义”:“凡遇事须安详和缓处之,若一慌忙,便恐有错。”人遇到事情,一旦慌乱,原本可以顺利解决的事,也会变得障碍重重。你越是急躁,麻烦就越多;你越是慌乱,局面就越失控。心浮气躁的盲目行动,往往是所有失败的开始。老子有言:“静为躁君。”静是躁的主宰,能定得住心,才能驾驭得了事。急事面前沉着冷静,总能想到万全应对之策。大事面前沉得住气,总能以不变应万变。小事面前不慌不乱,总能面面俱到梳理清楚。所有顺遂的转机,都源于面对纷乱时,那一瞬间的冷静与克制。事缓则圆,心静则顺,这便是处理万事的第一要义。图片
图片
人静则安《道德经》中写道:“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”人的不安与烦扰,多半源于内心的波澜。心不静,则神不宁;神不宁,则人难安。你总是在意外界的看法,渴望他人的认可。结果就是把生活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,让自己活在焦虑和疲惫里。真正的安稳,来自于主动选择静下来,从向外索求转为向内扎根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在南阳隐居的十年,正是“人静则安”的深刻写照。当时群雄割据,有才能的人纷纷择主而事,急于建功立业。他却安然居于草庐,晴耕雨读,静观天下。不是没有机会,也不是无人赏识。只是诸葛亮始终在等待最适合的时机和最值得托付的明主。这份静守,让他避开了早期军阀混战的消耗。也让他对天下大势有了更清醒、更透彻的洞察。最终,当刘备三顾茅庐,他才从容出山。将多年静思积累的方略,化作了流传千古的《隆中对》。《大学》开篇明义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。”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,才能够志向坚定;志向坚定,才能够镇静不躁;镇静不躁,才能够内心安宁。在浮躁喧嚣的日子里,要主动为自己寻一处清静。不必归隐山野,只需在每日纷扰中,抽出片刻时光,独处、反思、沉淀。把心从外界的追逐中收回来,审视自己真正的需求。当你静下来,才能看清脚下的路,步履坚定,行稳致远。图片
图片
心静则胜《道德经》中讲:“致虚极,守静笃。万物并作,吾以观复。”心若躁动,万物皆成障碍,一步也难行。心若沉静,万般纷扰不过是过眼云烟,前路自然开阔。当你把心中乱七八糟的念头都清空,只专注于眼前这一件事,你的全部能量就会汇聚于一点。这股力量,足以穿透一切迷障,解决任何难题。古时候,有一位老人用长竿捕蝉,如同从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轻松。孔子见了,十分惊奇,便问他有何诀窍。老人说,他首先练习的是让手稳下来。他在竹竿顶端叠放两个泥丸而不掉落,粘蝉时就很少失手;叠放三个而不掉落,则十次只能失手一次;等到能叠放五个泥丸而不坠落,粘蝉就会像用手拾取一样轻松。老人对孔子说:“天地虽大,万物虽多,我心里只装着蝉翼,这样怎么会粘不到呢?”孔子听后,赞叹其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。心无旁骛,精神高度集中,才能达到如此境界。这世间的许多失败,并非源于能力不足,而是败给了内心的喧嚣与纷扰。正所谓:“心动,则万物动;心静,则万物静。”当你真正静下来,专注于一事,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。杂念越少,力量就越集中。全神贯注于一事,屏退所有干扰,便能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到极致。所有的力量都向内凝聚,自然无往不利。▽古人云:“水静极则形象明,心静极则智慧生。”人生的境界,终究是从喧哗走向安静的过程。事情来了,静能理清头绪;人际复杂,静能明辨是非;内心迷茫,静能照亮前路。静,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守住节奏,在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清醒。从今天起,把心放平,把事看淡,在沉默中积蓄力量。你会发现,顺遂不是命运的恩赐,而是心静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。点亮文末“爱心”,愿你我往后身忙心不忙,事烦心不烦,修得一颗如如不动的心。转发分享,弘扬中华传统文化!*作者:妍落 来源:老子道德经(LZDDJ-1)老子道德经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线上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