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会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、市版权局、市财政局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、市金融管理局和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制定了《北京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行动方案》,在登记、评估、处置、补偿等关键环节细化落地行动措施。
2025年3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国家知识产权局、国家版权局日前联合印发工作方案,在北京市、上海市、江苏省、浙江省、广东省、四川省、深圳市、宁波市等省市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。
具体来看,针对“登记难”问题,提升线下服务便利化程度,依托商业银行营业网点、知识产权登记服务大厅等渠道,设立知识产权金融综合服务点,“一站式”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、融资咨询等服务事项;与此同时,发布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操作指南、推动开通版权质押登记绿色通道、加快建设在线版权质押登记平台与版权质押登记公示信息平台等,缩短办理周期。
针对“评估难”问题,鼓励商业银行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,通过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的形式确定价值,允许有条件的机构扩大内部评估范围;推动政府部门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面提供数据、模型和系统支持;探索建立北京地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智能化模型和行业评估报告;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用知识产权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。
针对“处置难”问题,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,推进专业化处置平台建设,发挥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作用,提高知识产权交易活跃度,鼓励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等设置知识产权转让交易、质物处置等专门版块;鼓励金融机构与知识产权流转中心合作。
“后续,拟组织部分知识产权金融基础较好、发展潜力较大、积极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和行政区开展试点工作。”北京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,接下来将会同市知识产权局、市版权局对实施试点机构和试点地区实施名单制管理,加强日常工作评价和退出管理。与此同时,鼓励试点机构和试点地区结合工作实际,推出细化措施和创新举措,努力促进“科技-产业-金融”良性循环,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(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)
线上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